【说明】孔子的生平事迹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仲尼,听说你要来,我特地在这里迎你,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可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以后,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师身旁,有不懂的就随时问,而老子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知道的传教给他。
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虽然经济上困难,但也抵挡不了孔子对求学的热情。孔子聪明早慧,对知识非常的渴求,经常去拜访各位名师,请他们指教,向他们学习。
17岁时,孔子的母亲颜氏离开人世。孔子多方打听才将父母亲合葬在一起。19岁时,给贵族担任职事,管理东西。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后一年便有了第一个儿子孔鲤。23岁,孔子开始招收徒弟,在民间进行讲学,开设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还到各国去周游讲学,推广“仁”“礼”的思想,传播教育文化,开创了儒家思想。除此之外,曾担任国家官职,与权贵斗争;虽然多次遭遇艰险,但还是有幸的存活下来。
晚年被接回鲁国,虽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间,他专心编著了《春秋》等书籍。73岁逝世,死后葬在了泗水。
孔子在世时,世人给予了他无数的荣耀与赞誉,但是他都推掉了,唯独在学习这块他对自己很是肯定。没人能像他这么好学。
孔子还以好学作为评判标准来肯定自己的学生,因为孔子认为好学是最重要的一个品质了。那么孔子好学到底是有什么标准呢?
第一孔子认为好学之人要将学习与物欲分开,如果一个人在求学途中还要担忧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否安适,那么他肯定不是一个好学之人。而且好学的人是不会以好学为手段最终达到锦衣玉食的目的。好学之人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有道之人,名利财富这些物质不是学习的最后目的。学习就是学习,不要掺杂任何物质目的,这才是一个真正好学的人。
其二好学之人要端正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要“敏于事慎于言”,这个意思就是好学的人,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果断,在言语上要谨慎朴实,所以对事态度与言语表现都是好学的范畴,这是属于儒家人的内在要求。
其三好学之人不仅仅读书学习而是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实践能力的锻造,避免出现当今社会的高分低能现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学之人。
其四好学之人应该要广泛涉猎,只要有成就的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学无止境。
孔子好学观是一个立体而且是丰富的好学的衡量体系,让世人受益颇深。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孔子的生平事迹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