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精品多篇】

时间:2025-02-15 08:53:40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精品多篇】

【摘要】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篇一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篇二

一、概述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对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如视频、动画等,变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自己建构新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概念动画

实验视频

相关图片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一)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看视频,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出发,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意义。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物质质量12g 32g 44g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

(1)从质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2)从微观机理角度,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那可称量物质与微粒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量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想办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础。

环节二:方法探究

(1)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汇报所想出的办法;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联 ……此处隐藏10430个字……2,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共转移的电子的数目为NA (×)

(6)1 mol Cl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NA (×)

【突破陷阱】

1.只给出物质的体积,而不指明物质的状态,或者标准状况下物质的状态不为气体,所以求解时,一要看是否为标准状况下,不为标准状况无法直接用22.4 L·mol-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求n;二要看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是否为气态,若不为气态也无法由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求得n,如CCl4、水、液溴、SO3、己烷、苯等常作为命题的干扰因素迷惑学生。

2.给出非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或质量,干扰学生正确判断,误以为无法求解物质所含的粒子数,实质上,此时物质所含的粒子数与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无关。

3.此类题型要求同学们对物质的微观构成要非常熟悉,弄清楚微粒中相关粒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及离子数、电荷数、化学键之间的关系。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等双原子分子,及O3、P4、18O2、D2O、Na2O2、CH4、CO2等特殊物质。

4.突破此类题目的陷阱,关键在于审题:

(1)是否有弱离子的水解。

(2)是否指明了溶液的体积。

(3)所给条件是否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如pH=1的H2SO4溶液c(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无关;0.05 mol·L-1的Ba(OH)2溶液,c(OH-)=0.1 mol·L-1,与电解质的组成有关。

5.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注意一些“隐含的可逆反应反应”,如:

(1)2SO2+O2催化剂△2SO3 2NO2?N2O4

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2)Cl2+H2O?HCl+HClO

(3)NH3+H2O?NH3·H2O?NH+OH-

6.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目的判断是一类典型的“陷阱”,突破“陷阱”的关键是:

(1)同一种物质在不同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如①Cl2和Fe、Cu等反应,Cl2只做氧化剂,而Cl2和NaOH反应,Cl2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②Na2O2与CO2或H2O反应,Na2O2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而Na2O2与SO2反应,Na2O2只做氧化剂。

(2)量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

如Fe和HNO3反应,Fe不足,生成Fe3+,Fe过量,生成Fe2+。

(3)氧化剂或还原剂不同,所表现的化合价不同。

如Cu和Cl2反应生成CuCl2,而Cu和S反应生成Cu2S。

(4)注意氧化还原的顺序。

如向FeI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氧化I-,再氧化Fe2+,所以上述题(5)中转移的电子数目大于NA。

〖板书设计〗 基础知识精析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关系

1.物质的量与离子数目: n=加载中。 2.物质的量与质量: n=加载中。

3.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 n=加载中。 4.物质的量浓度: C(B)=加载中。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目标: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难点:

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一、投影: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异:

1、溶质: 以质量表示 以物质的量表示

溶液: 以质量表示 以体积表示

2、单位:

1 摩/升

同: 都表示溶质和溶液的相对比值

提问: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讲解:以配制0.05mol/L的溶液250mL为例,讲解有关仪器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仪器: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过程:

(1) 准备工作:检漏

(2)操作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3)结束工作:存放,整理清洗

三、误差分析

依据公式 C=n/V 造成浓度误差的原因可由n或V引起。造成n的误差可由⑴称量⑵转移洗涤造成V的误差可由⑴俯视或仰视造成,⑵未冷却等

例如:

称量时,砝码有油污或生锈

称量时,药品与砝码颠倒

量取液体时,量筒内壁上有水

称 NaOH固体时,把 NaOH放在纸上

量取浓盐酸、动作太慢

溶解或稀释溶质的小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

容量瓶未干燥

搅拌或移液时,有溶液飞溅出来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

四、讨论

国外教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请评价。

例题:

1、溶液配制:

欲配制 1000 mL 浓度为 012 mol·L—1 的 NaOH 溶液,需要的仪器是 ( )

请选择配制过程所必须的操作,按操作先后顺序编号,为( )

1)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使混合均匀。

2)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相切。

3)在托盘天平上先称取洁净干燥烧杯的质量后称取( )g NaOH

4)将容量瓶瓶塞盖紧,反复摇匀。

5)向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并使其恢复室温。

6)将溶液沿玻璃棒注入( )mL 容量瓶。

2、要配制浓度约为2mol·L—1 NaOH溶液100mL,下面的操作正确的是 (填代号)。

A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250mL烧杯中,用100mL量筒量 100mL蒸馏水,加入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固体溶解

B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100mL量筒中,边搅拌,边慢慢加入蒸馏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100mL

C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容量瓶使固体溶解,再加入水到刻度,盖好瓶塞,反复摇匀

D 用100mL量筒量取 40mL 5mol·L—1NaOH溶液,倒入250mL烧杯中,再用同一量筒取60mL蒸馏水,不断搅拌,慢慢倒入烧杯中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