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风筝教学设计(精选46篇)

时间:2025-03-20 08:54:04
风筝教学设计(精选46篇)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46篇《风筝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风筝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篇1:《风筝》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以风筝为线索,回忆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讲叙了“我”幼时嫌恶放风筝,并且粗暴对待小弟做风筝,成年后“我”终于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于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弟弟却全然忘却了此事。全文以叙事为主,但却深深地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的忏悔之情,也赞扬了作者敢于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的精神。

【设计理念】

作者思想深邃,文章语言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学时应让学生读说结合,整体感知,对于难理解的句子,充分鼓励学生质疑,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创设了与作品人物对话这一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恶”“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读通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

4、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作者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对放风筝态度的前后变化,明白产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感悟,理解误解和冲突中的手足之情,理解课文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学资料和图片。

2、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1、课件出示诗歌。

“你放飞一个你/我放飞一个我/蓝天真小呀/你看/我们快活的姓名/正在悄悄靠近/它们在说悄悄话吧/不信/你把耳朵贴在线上/听听。”

指名读,并猜猜诗题《放风筝》

2、课件出示放风筝的有关片断,学生欣赏。

3、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能给大家说说放风筝的感受吗?(指名讲)

风筝是报春的使者,给你们带来了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可是有个孩子却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风筝》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兄弟之间,了解一段有关风筝的趣事。板书课题《风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自已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价。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轮读,老师正音。

(2)出示生字卡,全班抽查,齐读。

(3)观察生字 ,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课文中找到带有下列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词语:倘若、寂寞、伶仃、憔悴可怜、吐蕾、点缀、嫌恶、缠绕、可鄙、恍然大悟、惊惶、惩罚、宽恕、惊异。

(4)理解词语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寂寞:孤单冷清。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惩罚:严厉地处罚。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明白。

(5)辨析多音字

wù(深恶痛绝) shí (家什)

恶 è (凶恶) 什

ě (恶心) shén (什么)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读的感情。

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文中作者的态度有何变化?

2、指名回答,师生交流。

3、教师归纳:文章说的是鲁迅小时候不许弟弟放风筝,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等到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后,他一心想补过,然而弟弟却说全然忘记了此事,他的心情不由得一直沉重下去。

4、根据课文内容,用合适的词概括作者对风筝态度的变化,并找出相应的段落。

板书:

(嫌恶)---(自责)---(求宽恕)

(2-3自然段)(4-5自然段)(6-7自然段)

课时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Tǎng mò bǐng bǐ

( )若 寂( ) 笑( ) 可( )

hǎng zhì chéng fá shù

( )然大悟 投( ) ( ) 宽( )

2、选择正确的读音

(1) 工厂排放的污水臭气熏天令人恶(wě wè wù)心。

(2) 这伙人丧尽天良,无恶(wě wè wù)不作。

(3)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表示深恶(wě wè wù)痛绝。

(4) 昏暗的小屋内凌乱不堪,不知什(shén shí)么时候他从什(shén shí)物堆中爬了出来。

3、用“倘若“”恍然大悟“各写一句话

倘若

恍然大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1、默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课文后,请你想一想,作者对于放风筝前后的态度发生什么变化?用合适的词概括(嫌恶)----(自责)----(求宽恕)

3、文中哪一部分写作者对风筝及弟弟放风筝的嫌恶和鄙视。(2-3自然段)哪一部分写了作者内心的自责。(4-5自然段)哪一部分写了作者希望求得弟弟的宽恕。(6-7自然段)

二、诵读回味,感悟精彩

1、课件出示阳春二月,风筝节上人们放风筝的片段。

2、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边听边欣赏人们放风筝的情景,感悟文章语言的精美。

3、从这一段描写中你了解了什么?

4、练习朗读。

三、精读课文重点段落,突破难点

1、女生齐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写了小弟的哪些方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1)学生小组讨论,划记,并读一读。

(2)教师视学生回答归纳:

外貌:“和我相反的是……瘦得不堪”

神情:“他只得张着小嘴……小半日”

动作“远处的蟹风筝……高兴得跳跃”

(3)指导朗读描写外貌,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的精彩。

2、男生齐读第3自然段,想想作者着重描写 “我”的哪方面。(动作)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我即刻伸手折断……踏扁了”

指名读,并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仔细体会人物内心感情。

(1)根据以上学习,略说人物

学了这两个自然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的特点,从哪些词或句子可以看出,学生讨论后老师评价。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 ……此处隐藏76404个字……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点拨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有出息呢?鲁迅先生又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这篇散文中,除了兄弟之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外,还有什么深沉的情感?

【点拨明确】文章叙述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指周建人)放风筝,行为十分粗暴。待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鲁迅醒悟过来,当年自己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几十年后,讨“小兄弟”宽恕之举,足以显现同胞手足之情。隐藏在这之后的是作者的自省精神,作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作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的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健康成长。把两者结合起来看,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作者感慨尤深,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何全然不知?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这事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这正是几千年来封建教育留下的痼疾。这里作者含蓄地启发人们作更为深刻的思考,是文章精髓所在。

2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点拨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折断、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情深: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让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①“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的风筝梦。②“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小兄弟”苦心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我”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也使全文笼罩着沉重的悲剧色彩。

产生这些变化,表面看来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中年时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不过,我们透过这点还可看到“我”与“小兄弟”间的手足亲情,“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也是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二)走进语言

1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点拨明确】“瘦得不堪”指瘦得不能忍受,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了多病的小兄弟的身材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词语传神地描绘出小兄弟聚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只能远远地看也如痴如醉。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痴迷风筝的小兄弟形象。

2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点拨明确】示例:玩游戏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又可以开发智力、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可以说小游戏中藏有大天地。

(三)走进主旨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四)走进写法

1意蕴深刻。

本文作者以严冬比拟社会,以春日象征理想。通过批判现实,寄寓自己的理想,启示人们如不改革整个社会,任何个人的“补过”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们是不会获得“春日”的愉快的。既有对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揭露和抗议,又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解剖。

2语言精炼。

例如“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惊呼”等词句,把小兄弟活泼可爱、喜欢游戏的性格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当“我”彻底毁坏他将要完工的风筝、傲然走出时,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里作者只是抓住小兄弟的神态,“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描述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

3构思巧妙。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由眼前景物写到幼时旧事,写到后来的重新忆及,再回到眼前,表达了作者“无可把握的悲哀”。文章立足于对风筝的旧事新感,道眼前所见,述不尽往事。在冬日北京忽见“远客上有一二风筝浮动”,它荡漾着春意,但是,“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的是,故乡的春天似乎在这异地的冬天重现了。“悲哀”的是,“我”记忆里的幼时所见的放风筝景象和发生在风筝上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构成了悲剧,这个悲剧不仅保留在“我”记忆里,而且因为无法补过而成为“我”“无可把握的悲哀”。风筝所引起的是对故乡春天的回忆,但故乡“久经诀别”,儿时的春天“久经逝去”,不曾带来“春日的温和”,于是,作者提出“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连“躲”,“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样就把儿童游戏的严肃内蕴,借风筝一事物,寄意深远地显现了出来。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你有没有过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过他人的经历?如果有,课后与家长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张语晴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精选4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